查看原文
其他

SEE走向巴黎|企业家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2015-11-30 阿拉善SEE公益机构




作为近几年最为关键的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阿拉善SEE联合中欧社会论坛、万科集团和欧盟地区委员会在2015年12月1日至12月4日期间在巴黎及周边区域举办一系列的会议和实地学习等交流项目以及活动,并将邀请20余家会员企业的负责人与SEE同行,在减轻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与中欧社会各界人士一道见证、互相学习并且合作发展。


SEE代表团今天就将抵达巴黎,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SEE在去年利马气候变化大会上所做的探讨和尝试以及往届气候变化大会的历史。


前 瞻


2015年中欧社会联合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对话会




会议目的:旨在促进新的中欧对话机制的建立,加强彼此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寻找新的环境与经济齐头并进的治理与发展模式。


会议形式:中国和欧洲的政法工商等各界权威人士与会,以中欧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成果递交及气候变化专题圆桌会议等形式,搭建中欧绿色发展平台,以期促进中欧企业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里的通力合作。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详细议程




回 顾


SEE在利马气候会议:共创绿色低碳未来


201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暨第20次《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COP20)于12月1日-12日在秘鲁利马举行。作为企业家组成的环保NGO,SEE将15个企业会员的图片案例带到了利马会议“中国角”,更有前会长王石等SEE会员现场参与。SEE还将种植1万棵梭梭树,以中和所有参会者参会的碳排放。(点此回顾详细报道



SEE对话中欧官员:企业家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SEE这样一个以企业家为主体的公益组织关注气候变化,因为我们认为气候变化已经不单纯是经济问题、环境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问题。


在过去十年里,SEE在气候变化的适应、减排、谈判以及宣传方面做了一些很有意义的探索,这些探索大部分集中在社会领域。我们通过为社会搭建平台的方式,例如让企业家在平台上学习,跨界让政府、非政府和企业在平台上沟通、交流,也搭建平台希望通过商业智慧支持民间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SEE希望探讨如何借助商业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整合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排,走一条基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接下来我们希望和各界所探讨的,以此贡献给全球的应对气候变化。点此查看更多对话内容


往届气候变化大会回顾




从1992年6月,150个国家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地球峰会)上共同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全球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已经进行了长达二十余年的谈判。


气候会议漫漫二十余年, 阿拉善SEE带大家一起回顾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历史。

1995年德国柏林。召开第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同意立即开始谈判,就2000年后应该采取何种适当的行动来保护气候进行磋商。图为会议现场。


1996年瑞士日内瓦。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次缔约方大会,就“柏林授权”所涉及的“议定书”起草问题进行讨论,未获一致意见,决定由全体缔约方参加的“特设小组”继续讨论,并向COP3报告结果。图为会议现场。


1997年日本京都。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的承诺。图为闭幕式上摄影摄像师们正在看大屏幕上日本环境局局长讲话。


1998年布宜诺斯艾利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四次缔约方大会举办。大会上,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化为3个集团,一是小岛国联盟(AOSIS),二是期待CDM的国家;三是中国和印度,坚持目前不承诺减排义务。图为刚作完官方发言的当时阿根廷总统卡洛斯·梅内姆,他的助理正在给他倒水。


1999年德国波恩。为期12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闭幕。来自世界166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会场外设置的呼吁减少因燃烧木材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的装置作品和欧洲风能协会展示的大型风力发电机。


2000年荷兰海牙。谈判形成欧盟-美国-发展中大国(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势。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执意推销“抵消排放”等方案,并试图以此代替减排。


2001年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COP7上,通过了有关《京都议定书》履约问题(尤其是CDM)的一揽子高级别政治决定,形成马拉喀什协议文件。图为代表们正在讨论。


2002年印度新德里。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强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各缔约国今后履约的重要任务。图为会场外抗议的学生,抗议拒绝签署《京都协议书》的美国。


2003年意大利米兰。在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情况下,俄罗斯不顾许多与会代表的劝说,仍然拒绝批准其议定书,致使该议定书不能生效。图为会场现场。


2004年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来自150多个国家的与会代表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10周年来取得的成就和未来面临的挑战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图为阿根廷卫生部长及第十次气候峰会主席。Gines Gonzalez Garcia (R)在开幕式发表演讲。


2005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同年1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的COP11达成了40多项重要决定。图为当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发表演讲。


2006年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大会取得了2项重要成果:一是达成包括“内罗毕工作计划”在内的几十项决定;二是在管理“适应基金”的问题上取得一致。图为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新闻发布会上接受提问,他发布了一个帮助非洲对抗全球变暖的机会,指出气候大会群龙无首是最大的问题。


2007年印尼巴厘岛。会议着重讨论《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图为呼吁减排的游行者。


2008年波兰波兹兰。八国集团领导人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图为游行者抗议世界银行。


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虽然会前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但会后只颁布了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图为最后一天抗议者不满大会结果,认为是“耻辱”。


2010年墨西哥坎昆。这次谈判仍旧是失败而归,气候大会已经成为了政治筹码,都不愿意在经济发展问题上进行妥协。


2011年南非德班。对于《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问题,各方各执一词,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进展。图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启动大会。


2012年卡塔尔多哈。这是一个富足而又充满吉祥的城市,很多大赛和会议在这里召开。希望这个城市给予气候大会好运!不过一开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个阵营就开始相互攻击,授予美国、日本等国家“化石奖”,意味着这次会议仍旧是一场异常艰难的谈判,人类在数次危机面前都团结起来,战胜困难。这次机会错过了接下来的预留的机会将不会太多。


2013年波兰华沙。对于此次谈判的焦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执行秘书长克里斯蒂娜提到,这次大会要解决的三个问题,第一个是资金问题,也就是发达国家要向发展中国家承诺提供资金援助问题;第二个是要建立损失损害补偿机制;第三是2020年之后,新气候条约确定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图为NGO组人墙抗议俄关押30名环保分子。


2014年秘鲁首都利马。大会通过的最终决议力度与各方预期尚有差距,但就2015年巴黎大会协议草案的要素基本达成了一致。这次大会原定12日下午闭幕,但由于部分发展中国家和谈判集团提出,大会主席团没有与它们事先沟通最终决议草案,草案也没有充分体现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大会不得不宣布重新起草文本,并追加磋商、推迟闭幕。图为时任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大会发言。


联合国气候大会历经举步维艰的20余年谈判,我们期待今年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后,巴黎气候大会能拿出成果,达成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具有约束力的多边协定。图为为呼吁关注气候变暖等问题,巴黎铁塔悬挂的“地球危机”。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新空气”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inexgreen)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2015年中欧社会联合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对话”会详细议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